文章资讯

戴斌院长:2020年2月目前“口罩”形势和全年旅游

2024-05-27


2月2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2》线上发布会”。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总结了当前“口罩”形势和2020年旅游任务。以下是演讲原文。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作者:戴

主编:杨

编辑:井翔远

谢谢大家在防控疫情和谋划复工的紧张日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在线参加第十二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的发布会,并分享了全年旅游经济形势的思考和建议。
 
这次重大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是减收最大的行业之一。大家都很关心旅游经济到底受多大的影响,最好能够有确切的统计数据。由于疫情还没有结束,现在还无法做出旅游市场减收和行业亏损的确切统计。当然,我们可以做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测算,但是不可以把停止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和关闭旅游景区,简单等同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全面停滞。我注意到有非学术媒体平台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旅游业减收和损失的说法,比如“春节期间旅游业直接损失5000亿元”“旅游业每天损失200亿”“旅游业全年损失3万亿”“某某行业全面清零”等,从旅游统计和影响研究的专业角度看,这些说法都是不严谨,也经不住推敲的。希望学术期刊、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媒体,以及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报送的研究报告,不要随意使用这些数据,以免误导产业研判和宏观决策。统计、测算和评估需要专业团队、基础数据、科学方法和计量模型,既不能视而不见疫情对旅游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夸大损失甚至以带节奏的标题引起市场恐慌。以春节七天假期为例,有组织的团队和探亲访友之外的旅游活动大幅度减少直至全面停止,但是节前到达目的地的团队旅游者、自助旅游者和探亲访友的游客,及其餐饮、住宿、购物、通讯等基本消费还是存在的。从统计数据上看,除夕至年初六,旅游市场尽管同比减了四成有余,但是还有近2.5亿人次游客、2800亿元收入的市场存量。
 

01

蔓延性恐慌正在散去,旅游业信心开始积聚

 

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多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但总体可控”;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取消的旅行计划,会在更美时成行。江西、湖南、广东、河南、广西、福建、安徽、内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访者疫后出游意愿更为迫切,多数受访者的出行主要受时间因素制约。
 
引导旅游经济发展的产业基本面没有消失,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集聚。中国旅游研究院面向旅游供给侧的专项调研表明:受访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对全年旅游业的总体预期从半个月前的悲观为主,开始转向相对悲观和相对乐观。受访者中的54%认为风险可控能度过难关,24%认为风险因企业能力而异,21%则认为风险加大、倒闭企业增多。半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将拉低全年旅游经济总量十个百分点,但是旅游业仍将继续领跑宏观经济。业界对国内市场信心更足,26%认为疫后会迅速恢复,66%认为会延迟1-3个月恢复。70%表示疫情结束后即全力开展市场促销,全面恢复生产经营。事实上,随着发改、财政、金融、商务、文化和旅游等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具体政策效应的显现,旅游企业开始从初期的极度悲观和看不到未来的恐惧中缓过劲来,信心得以重新积聚,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救和互助行动。从近期业界舆情上看,越来越多的旅游集团、中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不再一味焦虑,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出手救助,而是本着“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托底”的理念,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基于对政策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综合研判,中国旅游研究院并不认为2020年旅游经济过于悲观,基准预期继续偏于相对乐观。我们假定了3月底或4月中旬、5月底至6月中旬、7月底至8月中旬打赢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三个时间节点,世界卫生组织分别于3个月后解除PHEIC,通过仿真测算和专业评估,形成了全年旅游经济运行的乐观、基准和悲观三个判断。其中,基准研判结果表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入境旅游人次负增长51.7%和34.7%,国际旅游收入负增长59.8%和40.6%,全年分别较上年减少5032万人次和534亿美元;一季度和全年的出境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42.6%和17.6%,全年较上年减少2763万人次。当然,我们希望会出现乐观的情境,疫情对旅游市场的影响主要局限在一季度,上述指标及相关数据自然会得到相应的调升。
 

02

政策托底效应显现,旅游市场主体展开行业互助和企业自救

 
中央政府和发改、工信、商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已经陆续出台,并还将继续出台一系列稳就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国务院常务会本周推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让市场主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各级地方政府也从税收减免、奖励补贴、债务展期、扩大投资、复工复产等方面,加强了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应当,也是可以惠及旅游企业的。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官方网站和“两微一端”汇总发布了不少这方面的信息,企业可以及时查询。旅行社、OTA、酒店、民宿、景区、主题公园,要讲作为旅游企业的特殊性,更要讲作为企业的共性,用足中央和地方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暂返80%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政策已经落实,正在通过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就如何保证旅游企业的现金流等主要诉求,加强与民航、工信、发改、财政、金融、商务等部门的协调,认真研究并将适时发布具有行业特点的产业政策和行政举措。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专班,多次研究部署防控疫情、托底旅游企业和导游等一线员工的政策,及时高效地推进部委间的政策协调,对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专业指导也在持续进行中。
 
现在还是处于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层面看,全面放开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全面开放城乡旅游空间的条件尚不具备,时机还不成熟。我注意到一些县区级、地市级和个别省级行政区域,在疫情研判的基础上,对符合标准、程序、组织、管控等前置条件的星级和非星级大型旅游度假酒店、旅馆和民宿等旅游住宿业、A级旅游景区和非A级大型旅游景区,经审批或备案得以复工复业。随着工业部门的有序复工,也必然会产生交通、物流、住宿、外卖餐饮等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保障需求。在确保游客、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本着“一地一策、一企一策”的差异化原则,审慎稳妥地推进旅游机构的复工复业,是可以探索实践的。上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此要给予专业指导,地方主管部门也需要及时报备辖区内旅游企业的复工复业情况。近日,“黔灵山公园千只野生猕猴的战疫生活”、“昆明海埂大坝再现万鸥扑食”等小视频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纷纷表示疫情结束后要去实地打卡。为此,各地旅游部门和相关企业也在积极策划,适时推动线上旅游推广,实现线上种草和线下打卡的有效转化。
 
在协会、商会的倡议和旅游集团的推动下,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也在展开行业互助行动。锦江国际筹措了35亿资金,支持旗下7500家酒店渡难关。其中,不超过4.5%利率的流动性支持贷款和物资采购贷款、减免加盟费和管理费,都是很实在的措施。中国旅游集团开通“线上巴士商城”和免税商品在线预订等新业务,三亚免税城1月27日到2月13日在线累计实现销售同比增长92%。岭南集团在保障游客无损退改外,正通过岭南酒店和广之旅易起行平台,推出外带安心居家美味服务,让老百姓能够不出家门享受名厨定制美味。携程启动了1亿元重大灾害保障金,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分担无损退订的损失。东方、春秋、吉祥、华夏、重庆、四川等航空公司抓住各地有序复工复产的交通需求,主动推出灵活价格的包机服务。还有很多旅游企业承诺疫后向医务工作者提供优惠服务,较好践行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一些小型旅行商和导游转行去卖货了,作为自救图存的努力,不是不可以,但是更希望大家是基于旅游企业的优势,多为游客和居民提供相关多元化的服务项目,比如鄂旅投集团的餐饮外卖项目。至于彻底跨界转到主播、代货、直销那些领域,先不说是否越出了企业法定的经营范围,也要考虑等市场恢复以后,原有的“人设”是否还能找回来。
 

03

释放需求,培育动能,全面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战线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游客满意度高不高?旅游企业效益好不好?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不足?无论有没有这次疫情,这三个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都是旅游系统和旅游战线的同志们必须回答,也一定要回答好的。如果游客不满意,企业无效益,产业无后劲,就是没有这次疫情,随便一个风吹草动,旅游业还会沦陷的。反之,广大游客满意了,愿意跟着我们走,员工有获得感,愿意跟着我们干,加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支撑,旅游业就不会有走过不去的坎。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走传统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动能,向研发和创新要效益。
 
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行业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当代文化和旅游发展理论建设,研究市场变化趋势和消费演进规律,依托旅游集团、上市公司、专业机构和创业团队等市场主体,切实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真融合、深融合和广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承认消费主体对文旅融合还没有充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需要承认市场主体对文旅游融合还缺乏足够的认同度和凝聚力,需要承认行政主体对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研究得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今天的旅游业,社交属性更加明显,以人的连接而非传统的旅行社渠道和OTA平台,去传递旅游线路、体验项目和精准服务,正在成为趋势。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大型旅游企业会有专门的产品研发团队,并推动实验室经济的兴起。经验丰富的员工自身就是鲜活的分发渠道,他们会链接目标客户群体,承担起原来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的销售、咨询与售后功能。对这些趋势和规律的把握,特别是在产品体验和服务界面上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能只靠系统内层层开会部署和关起门来搞培训,而是要依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让企业和企业家去试去闯。
 
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行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推动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没有旅游需求潜力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容,“旅游+”也好,“+旅游”也罢,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大市场中,基础是国内旅游,机遇是市场在下沉、消费在升级、频率在加快。如果出现3月底4月初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的乐观情境,我们就不宜下调年初制订的引导性指标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指标。相反,为确保旅游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任务,还要调高2个点以上的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预期。为此,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释放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入境旅游的决心绝不可以有丝毫的动摇,以重组国家旅游推广组织为抓手,以签证便利化为突破口,推动国家旅游形象从传统走向现代。出境旅游的工作重点要进一步聚焦,抓好旅游安全、文明旅游和国际合作等重点工作。防控疫情是阶段性的工作,全年目标和任务的完成还是回到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的工作部署上来,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行业要贯彻中央十九届四中会会精神,坚持完善旅游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旅游业治理主要包括旅游市场促进、旅游行业监管,以及旅游经济运监测和宏观调控。做促进不能只满足于开大会、做报告、发文件、颁牌子,强监管也不能只局限于明查暗访、降星摘牌的运动式执法。长期以来,用条条框框去为市场主体划底线、划红线方面,我们很擅长。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市场化的手段去满足国民大众的旅游权利,引导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还有危机事件管理、旅游经济监测与调控的政策储备等方面,文化和旅游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行业指导单位对外无法协调国际间关系,也不知道如何传递积极形象,对内不知道如何精准施策帮助企业,也无法提供前沿又接地气的培训内容,就算有权力也刷不出存在感的。从这次疫情应对来看,旅游领域的公共治理能力,尤其是预警、干预、协调、指导和反馈的工具储备和运用水平,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提升了。要探索新时期的综合执法机制,通过创新包容式监管和容错性促进的制度,切实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文化和旅游系统疫后振兴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志们,朋友们,2020来得并不轻松,但我们每一个人对行业的热爱,终会带领我们穿越阴霾,走向光明。每一次大考,都只会让强者变得更强。筑底基本面,发展高质量,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资讯